守护疫情封控下的“责任田” 本报讯(报道员 谢君伟)2022年3月5日,疫情突袭江城,随即肆虐吉林大地,全市进入封控管理。3月8日,集团公司科学决策,全部水厂进入封闭管理模式,而这一封就是66天。在即将退休的杨正海厂长的带领下,第二供水厂18名在岗员工战疫情保供水,用执着和坚守守住了“责任田”,传承了具有95年历史的吉林水务精神,续写了“爱岗敬业 担当作为”的新篇章。
疫情面前看干部 第二供水厂负责保障龙潭区及部分市区的生产生活用水,在厂员工70人,正常工作状态下日勤人数近50人。实行封闭管理后,只有正常日勤工作人数的1/3,为减少人员交班频次,将生产岗位人员分成两班24小时一倒。如何做到工作内容和标准不能降低,保供水的生产任务不能有一点折扣,为此,在厂的领导班子达成了共识:领导班子做在前,党员和生产骨干冲在前,员工一人多职并肩战。 火车跑得快还得车头带。59岁的杨厂长,身患心脏病、高血压、痛风等疾病,封闭管理期间尿酸、血压居高不下。因痛风导致脚面浮肿,棉鞋已穿不上,在春寒料峭的三月,他只能穿着单鞋,始终冲在生产的第一线,像一颗钉子坚守在工作岗位上,肩负起保障水厂安优供水、保证员工安全的沉甸甸责任。因封控来得突然,厂里的防疫物资短缺,蔬菜、米、面等生活物资更是紧缺。如何保障留守员工生活需求,又是一个难题。他马上联系公司相关部门和网点,蔬菜、口罩、折叠床、被褥等生活物资陆续运到厂里,看到这些物资,职工的心热了,也踏实了。杨厂长将员工冷暖时刻放在心头,想在前面,走在前面,干在前头,不仅时刻传达集团公司党委对员工的关注和关爱,更是用大家长的担当抚平了驻厂员工烦躁的心绪,温暖了大家的心。在他的带领下,在岗员工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,克服了人员少、工作强度大、生产生活物资相对短缺等不利因素,圆满地完成了供水保障以及春检部分工作。实现了供水生产无事故,设备完好率达到100%,水量水压按需调控,出厂水质指标均达标的业绩。 疫情面前看党员 修理段段长李向东主动请缨,负责定时对办公室、中控室、生产值班室、休息室、食堂、门卫室以及购入的蔬菜等进行消杀;高宏、韩德万等人“家务活儿”抢着干;厨师刘砚林忍着牙痛为大家做菜做饭;即将退休的水泵运行工金艳梅和安自双发挥了其厨艺专长,做出的花卷儿和烙饼,得到了驻厂员工的广泛欢迎;电工段长凌怀玉5月8日即将光荣退休,他强忍着腰脱病变带来的疼痛,从惊蛰到立夏,始终冲在抢修一线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老党员的责任和担当。 疫情面前看担当 这是一个战斗集体。4月16日,是第二供水厂驻厂封闭管理的第40天。4月16日9时30分,厂班子成员与技术骨干在巡检时发现厂区内凉亭景观处有积水,经过快速排查确定为老系统出厂水管线流量计井室处有清水溢流,存在安全隐患。杨正海厂长一边安排相关人员立即组织检查漏水原因,一边向主管领导汇报。两位副厂长带领相关人员立刻组织抽空井室积水,确认水流来源。机电段人员不足,厂里抽调生产段长王卓配合机电段进行抢修;机电段长凌怀玉、李向东立即调配2台潜水泵组织抽水。约11时30分,井室积水抽至管线以下,可明显看见管线被水压0.38Mpa高压水流冲击井壁产生的喷射状水花,机电段长李向东顶着四射的水柱深入井下,在无法目视的情况下,对漏水点进行摸排,凭借对管线状况的了解,现场确定为报废流量计管件腐蚀脱落,导致DN500出厂水管线漏水,水量流失每小时近50吨。如果该处漏水不能及时修复,将会导致井室受水流冲击而坍塌,损毁在用流量计,同时水量的流失也加大了成本费用。 厂部立即与技术骨干紧急研究制定维修方案,因为疫情期间不能降压、停产、停供,所需的管件、工具也无法获得,多种维修方案被一一否定。最后经反复推敲,决定将原脱落损坏的管件、球阀进行修复再利用,解决燃眉之急。厂班子带领技术人员将原组合管件进行拆解,明晰组合结构,小心剔除球阀螺纹、阀芯已腐蚀损坏部分,更换封闭圈,保留完好处备用,并有效利用厂内废旧管件进行相应的改造。 13时,由党员李向东、凌怀玉、王卓组成的抢修队克服高压水流的冲击,在不降压、不停水且狭小环境下,默契配合,对漏水点进行修复。13时30分抢修完成,漏水止住了。抢修队员们相继从井室里爬了出来,他们即使穿戴了防护、防水装备,也被强压水流打红了脸颊、弄得浑身湿透,但也难掩奋斗者们成功的喜悦,这些可爱的工匠们用他们精湛的技术和拼搏的精神,保障了供水区域的平稳供水,为我市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后胜利贡献了水务力量! 这就是生产一线的水务人,他们用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,保证了供水生产,守护着江城百姓的生命之源。因为他们是水务人,发展水务造福江城的理念已深植于他们心中。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伟大时刻,水务人要在党的领导下,发扬和传承水务精神,用奋发有为、担当尽责开启水务集团创新发展的新篇章。
|